新一轮泛珠产业转移激发区域经济新动能
今年春季,国务院发布了一项重要的指导意见,旨在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。该意见的核心在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,共同培育先进产业集群,促进产业的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。这一倡议在泛珠三角的“9+2”区域内展开,涉及广东、江西、贵州等多个省份。
随着岁末的到来,新华社记者走访了这些省份,亲眼目睹了泛珠区域内跨越数千公里、涵盖各个领域的产业转移大潮。此次产业转移呈现出鲜明的特点,与以往相比,此次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单一产业的转移,而是融合了国家战略、降成本和新业态的全方位转移。
产业转移园区在各地扎根发展,不仅仅是珠三角的产业向外转移,也有许多企业选择“西进”,如台商陈志诚将他的企业从东莞迁到江西吉安。他的公司现在每天生产大量计算机主板、显卡,并通过高速公路运到深圳出口,年产值突破30亿元。
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,一个从珠三角“迁回来”的吉他产业园正在崛起。许多企业看到产业转移后的良好发展前景,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。据不完全统计,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已经设立各类产业转移对接园区接近20个,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此次产业转移的推动力来自于多重因素。政策的扶持、基础设施的改善与能力的提升以及创业者的积极投身,成为最显著的推动力。一张覆盖泛珠内地九省区的产业转移政策扶持“大网”正在成型,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。
此次产业转移不仅涉及到中低端制造业,还包括能源资源深加工、高新技术等领域,呈现出多领域并进的态势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产业集群迅速集结,形成了横跨整个泛珠区域的“前店后厂”模式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跨境电商、外贸综合平台等新业态与产业转移相结合,形成了与“前店后厂”相呼应的“前店后仓”布局。
这一轮产业转移也积极融入创新创业大潮,一些地方通过支持创业、扶持创新来培育自己的大企业和强企业。陈永斌表示,20世纪90年代初,广东等沿海开放地区通过吸引外资融入全球制造业链条,而此次产业转移将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。
此次产业转移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,将为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方向。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