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并购“胃口大”也要“消化好”
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,中国已跃升为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的双重身份。尤其是海外并购规模的迅速扩张,无疑为中国成为对外投资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商务部数据显示,2016年初,中国企业的海外兼并收购金额创下了季度历史峰值。第一季度的海外并购完成额高达169.58亿美元,同比和环比分别激增了120%和277%。二季度虽然环比增长幅度有所回调,但同比仍实现了30.4%的增长,充分显示了中国企业日益增长的海外并购热情。
正如任何盛宴都有间歇期,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也并非一直保持高昂。进入下半年,尤其是八月份,中资海外并购交易宗数连续第二个月下滑,呈现出一种相对冷静的趋势。这种起伏现象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符合全球对外投资的一般规律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、总需求持续疲弱等因素使得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在2016年预计下降10%至15%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起伏波动也在情理之中。
面对这样的趋势,中国企业表现出了既“胃口大”又注重“消化好”的理性态度。在合适的时机下,中国企业会果断出手,抓住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海外并购机会。但他们也不会盲目跟风,对于不合适的并购机会,他们会选择“守株待兔”,耐心等待更好的时机。这种理性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成熟与智慧。
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“消化好”海外并购的关键在于选准对象。以往,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更多地关注获取市场、生产要素和合作伙伴等短期利益。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壮大,他们开始更多地从战略层面考虑海外并购对象的选择,更加注重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。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用电器部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这次并购被认为是“门当户对”,抓住了有利于自身长期发展的机会。
“消化好”还需要充分咀嚼和火候成熟。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世界著名企业时,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对方的实际情况,确保能够“嚼得动”。他们也需要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,讲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在海外并购中取得最大的成功。
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有起有落是常态,符合资本输出的一般规律。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,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虽然“胃口大”,但也应该理性对待,注重“消化好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