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镇银行成为“支农”“支小”主力军 主动“触
经过近十年的稳健发展,村镇银行已逐渐崭露头角,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核心力量。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,村镇银行的运营亦面临诸多挑战。专家们纷纷指出,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应着重培育村镇银行的自主发展能力,并全力支持其开展数字普惠金融,以强化其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。
村镇银行作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,其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。随着去年末国家关于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出台,更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被鼓励在经济发达镇设立村镇银行,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认为,村镇银行不仅是县域经济和“三农”发展的产物,更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。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,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,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6月末,全国已有超过1300家的村镇银行,资产总额超过万亿元。这些村镇银行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县市,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,它们的身影尤为活跃。尽管覆盖面广泛,但村镇银行的服务仍有待深化,特别是在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服务上。
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报告2016》显示,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,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。自2016年以来,这一增速有所放缓,尤其是在对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的服务上,户均余额呈现下降的趋势。这既提醒我们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挑战,也显示出其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空间。
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长蒋勇指出,部分村镇银行在实际运营中并未完全遵循“支农、支小”的宗旨,这种现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尤为明显。为此,他强调主发起行制度的重要性,认为应通过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帮助村镇银行稳健发展。
与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,传统金融服务效率与成本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。不少村镇银行正积极拥抱数字技术,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。专家们普遍认为,这不仅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服务能力,也能为其带来更多的盈利机会。
展望未来,孙同全表示,数字金融正在农村迅速扩展,村镇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,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。部门亦应为村镇银行在农村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和优化,让农村、偏远地区及其居民共享现代金融服务和经济发展的红利。
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中坚力量,其在未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。我们期待更多的支持和创新,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,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