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战略细化政策酝酿 缩小城乡差距
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背景下,乡村振兴战略正迎来其发展的元年。据上证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,一系列细化政策正在酝酿之中,并已进入部署、研究和规划的阶段。农村土改、金融改革以及合作组织改革等已经在各地展开试点,而财政政策也将相应调整,以支持这一战略的实施。
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乡村振兴战略的意图在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,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。今年,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,农业农村的发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。
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农村的发展现状离“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”的目标仍有距离。他认为,农村必须加快发展速度,特别是在金融方面,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将是一项重要任务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,而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。
刘志仁还透露,土地政策也将进一步细化。他提到,在国外,农村的资金主要依靠合作基金、合作金融,这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一定的启示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,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推进,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、农村金融改革等。他预计,财政政策将作出相应调整,以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
值得注意的是,设立“丰收节”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。这一节日的设立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庆祝丰收的机会,也调动了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,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业、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。
在农业现代化方面,专家指出,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,农业区域专业化初步形成,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。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、循环农业水平以及劳动力生产成本等方面仍存在挑战。
针对这些问题,专家建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、加大科技投入、改革财政支农方式等。建立农民共享农业产业链价值机制也被认为是解决之道。
乡村振兴战略的细化政策正在逐步落地,旨在缩小城乡差距,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。通过深化改革、加强金融服务、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手段,我们相信乡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。